欢迎访问黑龙江省民革网站
时政要闻首页 > 工作动态 > 时政要闻

中投新掌门的难题:投资压力巨大 美国大门难开

时间:2013-07-08   来源:

 

  中投公司的新掌门人选终于尘埃落地。一个好消息是,楼继伟给丁学东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开局;而坏消息是,未来面临的挑战其复杂程度可能超乎想象。

  7月5日,中投公司网站信息显示,国务院2013年7月3日决定,任命丁学东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公司)董事长。这一任命,结束了关于新人选问题长达4个月的争论。与中投公司的首任董事长楼继伟一样,丁学东也是出自财政部,就任中投公司董事长前,同为国务院副秘书长。2013年3月,楼继伟带着一份令高层满意的成绩单,就任财政部长。留给丁学东的则是一个框架完整、人才齐备的中投公司。这至少让丁学东不用重复创业的艰辛。但是丁学东的压力在于,未来他注定要被反复拿来与楼继伟做比较。除此之外,中投公司如今面临的瓶颈,也需要他在任内予以解决。比如中投公司在美国投资受阻、资金来源难题、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完成投资回报任务,这些难题就像伫立在丁学东面前的高山,也许只有翻过这些山头,丁学东才能真正证明自己。一个不错的契机已经出现,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将在近期开启,如果可以凭借高层对话打开去美国投资的突破口,中投公司未来的投资压力可能会小很多。

  未来投资压力巨大

  丁学东在最后关头的出现,可以说即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在此之前,关于中投公司董事长的继任人选,市场众说纷纭。此前,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的屠光绍、央行副行长兼外管局局长易纲、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以及中投公司现任副董事长高西庆,甚至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均被认为是继任者之一。由于中投公司作为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特殊身份,外界一直认为继任者应具备资产管理经验,或拥有处理国际事务的经历。但是这两样丁学东均不具备,这让好事者大跌眼镜。对比丁学东与楼继伟的经历不难看出,楼继伟在担任中投公司董事长前,也没有从事过资产管理行业或处理过国际事务。但是两人均出身财政部,且都曾担任财政部副部长、国务院副秘书长。2007年中投公司成立之初,2000亿美元的注册资本,来自财政部发行的一笔1.55万亿元人民币的特别国债,以此向央行购买了等值的外汇储备。同时,中投公司初期的元老,包括金立群、汪建熙等人,均来自财政部系统。可以看出,财政部对中投公司来说,有着难以忽视的影响力。因此第二任董事长出自财政部,也就不足为奇。一位接近丁学东的机构人士,称丁学东有着扎实的财务功底,曾有过在财政部系统外讲学的经历。丁学东生于1960年2月,江苏常州人,1977年3月参加工作,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历任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兼人事教育司司长、产权司司长,财政部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司司长、农业司司长、教科文司司长,财政部部长助理、副部长,国务院副秘书长。在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期间,丁学东一直从事抗震减灾工作。

  现在,丁学东可能需要将对自然灾害的风险意识,转换为对投资风险的认识。2008年,中投公司成立后第一份年报报出海外投资亏损,虽然2009年、2010年均实现了11.7%的海外投资回报率,但仍难以扭转外部对中投公司的负面印象。2011年,中投公司海外投资再次出现亏损,外界舆论压力陡增。不过从年化收益来看,至少楼继伟在他的任内,圆满完成了任务。接近中投公司的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7月下旬,中投公司即将公布2012年年报。此前未经审计的数据显示,中投公司2012年海外投资收益率为10.65%,成立以来海外投资的年化收益率超5%。这一收益率足以覆盖财政部发行的特别国债成本,且有盈余。前任业绩显著,丁学东将这一棒接过来相信并不轻松。海外宏观环境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丁学东继续提高年化收益率的压力不小。

  美国大门难开

  对丁学东来说,海外宏观因素中,美国市场态度的变化,是此前没有遇到过的。在中投公司成立之初,美国希望借中国之手,帮助其提振国内经济,市场之门为中投公司持续开放。但是近年,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以及中国的崛起,情况慢慢在发生变化。在2013年4月的博鳌论坛上,中投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高西庆指出,金融危机时,美国对中投公司表示欢迎;但在危机之后,美国人开始拒绝中投公司在美国投资。高西庆说,全世界还有100多个国家没有拒绝中投,他不认为这会影响到中投公司的海外投资。但是分析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高西庆的公开表态,带有官方色彩的外交辞令,实际上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向中国关闭,不可能对中投公司没有影响。中投公司2011年报显示,投资组合中股权部分的分布,北美占据了43.8%。在2009年和2010年,北美地区的占比分别是43.9%、41.9%。一位接近中投公司的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目前美国占全球GDP的40%,以美国的经济总量和市场地位,绕开美国进行资产配置,难度较大,且风险也会显著提高。高西庆对美国的态度表示不解,他指出,中投公司的投资金额以1亿美元起步,参股不超过投资公司或项目的10%。不会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但美国的评判标准显然与高西庆不一样。而解决美国市场的问题,可能是丁学东上任后,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幸好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将在7月10日开启,如何运用这个机会,解决中投公司的投资难题,对丁学东来说,是一个考验。

  资金难题待解

  除了开拓美国市场,还有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需要丁学东去解决。作为一家资产管理机构,中投公司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这不仅将减低投资的容错率,更不利于平衡透投资组合的流动性。自中投公司成立以来,仅在2011年获得了外管局300亿美元的注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而作为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中投公司,仅管理2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不到10%。在中投公司资产规模止步不前的同时,外管局和社保基金的资产规模一直在膨胀,中投公司的地位越发显得尴尬。此前曾有中投公司的高层表态,愿意为国家管理更多资金,但是获取资金的机制一直未能理顺。对丁学东来说,如果能够建立起新的获取资金的机制,将对中投公司大有裨益。目前中投公司员工人数已超500人,而2008年时,中投公司只有194人,人员数量的增长意味着中投公司有足够的能力管理更多的资金。除此之外,解决中央汇金的定位,也是中投公司上下一直期盼的事情。分析人士对腾讯财经表示,中投公司成立之初,定位为海外投资,但由于中央汇金带有浓重的“政府金融资产账户”的属性,合并进入中投后,中投的公司性质开始模糊不清。部分海外市场不把中投公司看做是市场化运作的企业,而是当成一个准政府机构,这也是中投公司在海外被拒的原因之一。虽然中投公司专门成立了中投国际,全权负责中投公司的海外投资,以示与中央汇金有别,但实际效果不佳。此前中投公司曾多次传出将中央汇金剥离的消息,但一直未被官方证实。而这一情况是否在丁学东任内有所进展,值得关注。(转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