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仁义”、“和合”、“和平”、“均等”等思想内涵,承载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理念, “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规范,“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心性修养……
这些文化基因和元素,更容易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理解和接受。事实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已走向世界,从古至今一直在影响和推动着人类历史向前发展。而进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则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尤其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战略,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更加值得全人类共同地加以珍视和爱护。
这次疫情充分体现了国民的民族精神和综合素质,这表明优秀的文化是被刻在骨子里的。要想老老实实的学习中华文化,就需要与中国人民友好相处、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什么是民族精神呢?其实就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要想传承这些文化基因就必须从娃娃抓起,现在就要培养孩子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学习。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地塑造学生优秀的品格,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对其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目前我们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课程,推广得还不够全面,一般只是通过课程的古文和诗词背诵来体现。比如,很多学校开设了《弟子规》、《论语》、《中庸》、《大学》等课目的学习,但是对小学生来说,这些书目阅读本身就已存在相当的难度,更何况让他们去理解内容。而且大量的背诵任务,会使得学生们的课业加重、降低了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感。
本人通过长期学习研究国学,加之对于文化企业品红堂的经营管理活动,发现现在对于国学的学习,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1.教材颜色单调,缺乏配图。相对于文字来说,图案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会更大一些。但是我们目前学校的教材都是文字居多,缺乏生动性。背起《三字经》和《百家姓》真的像念经一样,谈何兴趣和爱好?根本就抓不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2.师资力量匮乏薄弱。现在学校的老师都以教学主业为主,没有专门传授传统文化的专业老师。而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选修课等都是班主任或者其他老师兼职代课的,老师对于所教科目缺乏系统学习,坚守能力和水平有待强化。
3.教学方式单调枯燥。目前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以背诵为主,缺乏对其中的原委的细致讲解。这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无疑颇具困难。而且,仅仅是背诵也缺乏对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培养,这只能算是文化的表面“繁荣”。
其实,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古文诗歌,它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等的形式。所以说真的不是简简单单背几篇文章就可以学到的。
接下来,我想谈谈自己对当前传统文化课程的几点建议:
1.丰富教材选材
建议教材贴近小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和图片,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增加图片的比重,确保学生们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增强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教材方面可以与专业的机构合作推广适合的教材选材。
2.完善师资力量,推广校内外培训
国学领域的内容,的确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培训出来的,除了培养专业的老师以外,还可以与相关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请相关老师定期讲授。专家们可以教小学生,也可以教校内老师。一方面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为教学推广提供素材。
3.创新方法
目前的传统文化教学,几乎都是以机械背诵为主。
(1)绞尽脑汁活化授课内容,增加形象化、生动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更技高一筹。
(2)把所学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或者从现代生活中找出不同点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学习效果更好。
(3)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开展曲艺、书法、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课程,让学生参与其中,寓教于乐、体验教学,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神奇和多样性。
(4)可以通过拍摄微电影、小视频、动画片、木偶戏,开展做游戏、文艺小节目等多种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推广传统文化课程。甚至可以定期开展传统文化艺术节等。
将传统文化融入并且深入到小学教育课堂,不仅是一项校内教学研究,而且是省内具有代表性特点的教学研发项目,更有利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代代相承、发扬光大。
备注:
该建议已被民革省委采用并报送相关部门。关于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全省民革各级组织和民革党员有什么好的意见建议,可以与民革省委调研部联系,我们将选取精品信息报送民革中央和全国政协,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参政党力量!
联系人:
侯敏娜 15846582970;
玄立媛 13945060263
社情民意信息专报邮箱:
mingexinxi@126.com(请标明执笔人姓名、单位、职务和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