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省民革网站
社情民意首页 > 职责任务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关于创立中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联合体的建议

时间:2017-03-30   来源:省委会调研部

黑龙江省是世界上仅存的几个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地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基地,非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0%左右,商品率达80%以上。近年来,随着玉米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大豆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和国外转基因大豆大量进口的冲击,导致黑龙江省非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逐年下滑,每年以500-600万亩速度递减。2015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3532.4万亩,比2009年减少4011万亩,种植面积下降53.2%。目前,黑龙江省非转基因大豆种植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除国内调整鼓励、保护政策外,走出国门发展外向型合作农业是很好的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创新农业对外合作模式,支持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开发”。对此,黑龙江省可以利用与俄罗斯远东毗邻的区位优势,借助其地广人稀,土地承包费用及税费相对较低的价格优势,发挥其和我国东北纬度接近、适宜大豆种植的气候优势,深入挖掘黑龙江省对俄合作发展深厚积淀和雄厚潜能,有效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和俄罗斯远东大开发的两大战略,以非转基因大豆生产为先导,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开创农业对外合作新模式。

新修订的《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针对我省特点,做出了依法禁止种植转基因粮食作物的规定。这与俄罗斯的相关政策相契合。现在,黑龙江已经有企业和个人过境俄罗斯建立大豆种植联合体,种植面积在逐步扩大,一些地方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遇到一些困难。为此建议:

  1.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谋划中俄农业合作布局

        要争取国家对该项目的高度重视,把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并纳入到国家对外经济战略规划中,借助中俄首脑会谈等平台,成立中国与俄罗斯远东农业发展协调委员会,建立健全中俄毗邻地区政府、民间多层次合作机制和协同会商机制。争取国家加大对东北与俄远东地区农业经贸合作尤其是非转基因大豆生产与销售的金融财税优惠政策倾斜力度,加大对大豆等农产品的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化解对外投资可能面临的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等因素带来的风险。国家针对大豆种植效益低的实际情况,应以大豆与玉米的比较效益差额为标准,提高大豆尤其是非转基因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标准,并按黑龙江省实际种植面积和产量进行补贴,提高农民种植非转基因大豆的积极性。

  2. 解放思想,创新政府支持服务体系

    不断创新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和服务理念,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和机制,为跨国农业企业发展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和精准的政策保障。应深入研究俄罗斯的政策法律和地域文化,系统分析政策诉求和发展农业合作可能会面临的困难与瓶颈,针对这些问题,从完善政策的角度研究相应的解决办法。建议通过相应的会谈、协调,中俄双方共同搭建一个综合性的政府服务平台和中俄农业贸易信息网络平台,为跨国农业企业提供金融、法律、海关、技术、人才、信息、产业发展等全方位的服务,从而实现中俄两国的法律和政策的有效衔接。支持企业赴俄罗斯承包土地,建立境外农业园区,促进大豆等“返销粮”的种植。政府应按照国际标准对非转基因与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进行差额定价,形成非转基因独立的定价体系,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

  3. 建立农业科技合作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以科技为先导,建立健全中俄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目前,俄罗斯科技成果商品化低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应加强与俄罗斯农科院国家科学机构全俄大豆所、俄罗斯远东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的友好合作关系,在良种繁育、产品加工、技术引进、人才交流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吸收彼此的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加强区域性、抗逆性品种培育,提高非转基因大豆优质种子应用和储备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种子加工仓储中心,引导企业不断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鉴于农业技术研究一般周期较长、研究风险较高、人力物力消耗较大,因此建议建立相应的对外农业科技投资风险基金,为农业对外科技投资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放宽对境外农业科技合作项目提供贷款的限制条件。

  4. 积极拓宽农业合作领域,打造农业跨境产业集群

    粮食深加工一直是黑龙江农业发展的一块短板。在中俄农业合作发展上,应充分利用我省生态和资源优势,将延长农业产业链,建立国际化的农业和食品工业基地作为发展目标,建立起中俄农业与食品工业跨境产业园区。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建立中俄农业合作示范农场,承包土地,打造俄罗斯有机食品与大豆等非转基因粮食生产供应基地,并配套建设养殖、初加工等项目,形成大型现代农业经济合作园。在黑龙江边境地区,建立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运粮入境进行深加工,打造“头在境外,尾在境内”的跨境产业链,并同时在园区内建设集食品研发中心、食品检测中心、食品产业园、食品展示中心、食品贸易中心等于一体的农业与食品工业综合体,形成产、销、研、检的一条龙服务,真正打造起一个国家级的绿色食品安全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