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难、看病贵”已然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受到了全国“两会”的特别关注。“看病贵”和“生命安全”、“减轻困难人群的医疗负担”话题,成为老百姓和政府官员的热点。
社会上许多有识之士见仁见智。但遗憾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这就是:发扬中医的应有作用,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走有中国特色的路子。
(一)汲取历史经验,提高中医地位
中医是国粹,博大精深,流派众多。在四千年中国文明史中,中医中药一直是中国防疫灭病的主力军。由于其具有经济实惠、取之天然的特点,即便是极端贫困的地区和老百姓,也能够得到基本救治。
然而,在国民党执政的初期,当权者妄自菲薄,一度严重歧视中医。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对中医事业给予高度重视,在20世纪50年代,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老中医献方和征集民间秘方活动,中医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即便在十年动乱期间,中医中药依然是解决老百姓、特别是贫困农民看病难的重要渠道,赤脚医生多以中医为主,中西结合。
在十年动乱前,国家还根据中医特有的“祖传口授”、流派众多的特点,实事求是地制定了许多扶持中医院(所)发展,支持中西结合,允许名老中医“师带徒”,允许有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行医等政策。这些政策,在当时经济落后的条件下,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不仅攻克了许多疑难杂症,而且极大地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综上所述,中医重要的医疗作用和社会作用不可低估。
(二)坚持实事求是,通畅传统中医的传承渠道
众所周知,中医传承的特点不同于西医。西医主要靠医学院
培养,靠仪器诊治;而中医则是靠祖传和“师带徒”,即便有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不拜师),也得不到看病的真谛。因为,中医靠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临床经验的积累,才形成了自家的“绝活儿”,所谓“千方容易得,一效最难求”。因此,这些祖传的经验和方剂,原则上是不外传的。在家族内,也多是传子不传女的。
可是,从目前的中医政策看,没有从这个中国的实际出发,甚至一刀切,不许出现“祖传”字样,也不承认师带徒,一律走中医院校的路子。这显然有悖中医传统,也不利于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据我们了解,随着时光流逝,一些身怀绝技的老中医相继去世,失传断档的现象十分严重。对传统中医的抢救已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建议:国家应制定政策,允许祖传老中医“师带徒”,同时建立健全祖传老中医的认定制度、职称晋升制度、“徒弟”行医资格审批制度。制定一技之长民间中医行医审定、许可制度。
(三)改善对中医的管理,用中医规律管理中医
现行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对中医中药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制约。
第一,用管理西医的办法管理中医,中医职称偏低现象严重,导致的后果是中医行医难,批一个中医诊所更难。由于历史等原因,西医、中医在学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可是,这个客观现实没有得到卫生管理部门和职称评定部门的承认,造成了中医职称严重偏低。而行医资格却“一刀切”,使许多身怀绝技的中医行医难。
我们建议:国家应建立中医职称评定和行医许可制度,制定扶持传统中医政策,适当降低门槛,给予必要的优惠,扶持祖传中医、濒于灭绝的中医流派(比如白玉洁就是北京白云观道家医学东北地区的唯一传人),让他们的技艺得到发扬。
第二,在管理上,卫生部门的中医局(处、科)形同虚设,无职无权。
我们建议:卫生部门要强化对中医的管理和服务,中医要由中医管理部门来管,要按中医规律管理中医。中医的职称评定、中医行医,以及中医的发展、改革等,全部归口管理。
第三,医院、诊所布局不合理,客观上排挤了中医的行医权。实事求是地讲,中医中药有其独到的长处,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小,在一些疑难杂症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因此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和信任。可是,目前的医疗单位格局是,西医院(所)到处都是,中医院(所)寥寥无几。甚至,有的中医院被改造成西医院。
我们建议:国家和地方卫生管理部门应在布局上考虑中医的比重,适当给以倾斜,鼓励中医行医,开办个体医院、诊所,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比例。同时,恢复祖传中医师带徒政策。
民革黑龙江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