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卫生防疫站线上工作了四十余年,至今仍在发挥余热,多次获得全国、省、市先进个人称号, 多篇论文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上发表并被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聘为理事,2003年入选“东方之子”;
她受母亲感召1984年加入民革,31年如一日,为民革事业添砖加瓦,多年来共有70余项提案,连续六年均有提案被评为市政协优秀提案,连续三年被评为社会服务带头人;
她任基层支部主委期间,连续15年三次获得民革全国先进支部;
她的生活并不宽裕,面临1998年特大洪水却带头捐款捐物,被评为全国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称号;
她一手创立了哈尔滨日本遗孤养父母联谊会,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她2004年退休后被聘到哈尔滨市红十字会开展群众性自救技能培训,为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伤亡和损失不懈的努力工作着……
她就是本期采访对象民革党员胡晓慧。
一、妇幼保健站工作
胡晓慧1943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民革党员。从小就受到母亲的影响,立志做一个对党和国家有用的人。1970年,胡晓慧调到哈尔滨市道外区防疫站学校卫生科工作。对道外区35所中小学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深入认真分析,提出了多项改进措施,引起上级单位的高度重视,使不利于学生健康的状况得以改变。在调查中她发现,上第二、三节课时课堂上很多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有的趴在桌上显得疲惫,此种现象很普遍。经调查分析原因是,许多学生家离学校远,早上起得早,有的来不及吃早饭,到了第二、三节课学生因饥饿而不能正常上课。长期下去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胡晓慧深感责任重大,经多次与有关部门协商在全市率先实施了学生课间营养加食豆奶行动,此项行动不仅在全市得以推广,全国许多省市也都纷纷实施,为此受到全国学生营养促进会的表彰。
随后,她调到区妇幼保健所任所长。她制定并贯彻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率领医务人员坚决抵制不良风气,使保健所的面貌焕然一新。她重视保健所的业务拓展,率先在全市开展婚前体检工作,使原来业务处于后进的部门进入先进行列。
工作虽然繁重,但从没有影响她对卫生保健学科研究的热情。先后在省级、国家级医学刊物上发表54篇论文,其中有6篇获国际论文奖。1999年,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医学著作《清代名医医案选评》,2001年被评为“当代中国名医特医”,并编入《当代中国人才库》第四卷、近年出版的《现代名医大典》一书也有她的一席之地。
二、红十字会工作
1980年开始,胡晓慧兼任区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后任秘书长。红十字会工作是神圣的,做起来自然有很大难度,而使此项工作尽善尽美更是难上加难,可是,胡晓慧却做到了。她的信条是:“只求能为人做点什么,决不能想在人那里得到点什么”。多年来,为开展好扶贫济困,赈灾救助,卫生救护和组织献血等项工作,她日夜操劳,不停奔波,创造性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在政府的支持下,在胡晓慧的努力下,道外区是全市唯一落实“人财物”三到位的区域,2001年她被我省推荐为全国红十字百佳工作者,两次被评为全国红十字抗洪先进个人,连续十年被区政府授予模范记功称号,她的模范事迹在《中国党政干部改革论坛》、《华夏风采录》、《中国当代创业英才》等报刊登载,2003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红十字先进志愿工作者。
胡晓慧来到红十字会工作后,马上接手处理日本侵华期间的遗孤问题。为了遗孤的顺利返日,她连续数年不停地查证。几十年来,城区的巨大变化和居民居住地的变更,为查证工作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艰难,由于不能影响红十字会的日常工作,她常常在下班后和休息日里穿街走巷查寻有关线索,经过她的勤奋工作,自1980年至1992年道外区回国寻亲的日本遗孤达69人。接踵而来的是后续工作。胡晓慧对日本遗孤的安置及中国养父母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得知一些中国父母将养子送回日本后,部分养子竟担心养父母会拖累自己,从而便音信皆无。刘淑琴老人就是其中一位,她没有经济收入,生活很是艰难。胡晓慧对老人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经常用自己的钱为老人购买生活必需品,并经常去探望老人,又向有关部门进行多次反映,促使有关部门破例为老人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金。2015年7月,胡晓慧接待了由日本野田毅众议员,池田澄江理事长率领的“东京日中友好之会感恩团”来哈尔滨对中国养父母进行系列感恩活动。感恩团还前往方正县参拜和祭拜了“中日友好园林”、“中国养父母公墓”。接待感恩团期间,恰逢胡晓慧的丈夫生病需要住院治疗,胡晓慧一心扑在工作上,直到感恩团离开才去医院照顾丈夫。
组织群众无偿献血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特别是组织农民无偿献血更是难上加难。由于村民都是土地承包到户,平时许多村民外出打工,因此把村民集中起来说服他们献血难度很大。为了做好此项工作,胡晓慧经常深入到村民家中,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介绍相关的卫生常识,并以身示范使许多村民打消了顾虑,提高了认识,踊跃加入到献血的队伍中来。一次在动员献血时,该做的工作都做了,该讲的道理都讲了,农民还是迟疑不前,作为组织者她挽起袖子再次献血,在抽血时仍和农民谈笑风生,农民看到五十多岁的她,早已过了鲜血的年龄还在第四次献血,年轻的农民为这种精神所感动,纷纷挽起了袖子排起了长队,她再次出色完成了任务,2003年被评为市献血组织工作先进工作者。
赈灾救助工作也很繁重。尤其是1998年松花江特大洪水持续了几十天,胡晓慧象男同志一样,不分昼夜地奋战在抗洪第一线上。一次她为在松花江北岸受灾的村屯送完救灾物资后,返回市区时已是第二天的凌晨了。她为灾区捐款1600元,这个数字超过了她当时的月薪。
三、民革工作
胡晓慧在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民革工作也同样做的有声有色。她1984年加入民革,1991年担任道外联合支部主委,她任基层支部主委期间,连续15年三次获得民革全国先进支部。她还担任多届市区政协委员,特别重视参政议政工作,撰写提案100多件。其中6件获市政协优秀提案奖。
多年来,无论工作多么紧张,胡晓慧都要抽出时间来学习政治理论,她深知作为民革支部主委,只有学好政治理论,才能把握民革工作的正确方向。她建立了支部学习制度,通过支农、扶贫、助学、义诊、慰问等活动来促进支部党员的思想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