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省民革网站
支部动态首页 > 职责任务 > 支部动态

民革省直文旅三支部打造学习型支部年度学习之五·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上篇)

时间:2022-08-29   来源:省委会宣传联络部
8月27日下午,民革黑龙江省直文旅三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党内学习活动,支部主委高海凝带领支部全体党员分享学习了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这是民革黑龙江省直文旅三支部成立以来,组织支部全体党员的第五次学习活动,让新进加入民革的党员对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历史由来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更是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五权宪法》的创立者,孙中山先生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孙中山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高海凝主委带领党员们对孙中山先生献身革命、不平凡的一生进行了讨论学习。孙中山制定三民主义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旨在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国,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和谐社会,他宣誓要以“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己任,实现中国和世界文明共享,共同进步,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造就和谐安康幸福的人类社会。1918至1920年,孙中山撰写完成了《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建国方略: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同时,在联俄容共、文化、经济、法治、科学、教育、博爱、军事、外交、民族方面都做了宏伟的规划和详尽的阐述。其中文化方面,孙中山认为文化强、民族强、国家强。孙中山强调,只有文化才能使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他的文化观,不仅是中外文化互信、交流的桥梁,也是对中华民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引。文化方面,孙中山先生强调中华民族要有忧患意识,也要有强国富民的奋斗精神。用文化来延伸各族人民的中国情怀,实现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经济方面,孙中山构想了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显示了他对中国发展的卓越见解和强烈期盼。《建国方略》的《实业计划》中,涉及修建世界水平的三大海港、修建五大铁路系统、修建160万公里的公路、建设三峡大坝、开发矿业、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及4亿中国人的住房等民生问题。 
在讨论环节,民革省直文旅三支部全体党员们都积极主动发言,畅谈各自的心得感受。孙中山先生的“博爱”观引起了党员们的共鸣,享受博爱(即同类相爱)的幸福是一种天赋的人权。“博爱”的本质首先在于奉献,在于为他人“谋幸福”,而社会的理想形态在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类互助互进,天下同谋幸福。
高海凝主委要求,文旅三支部全体党员要通过学习来增强支部党员的凝聚力,互助互爱互进,团结奉献,共同谋幸福,打造一支和谐友爱、精诚团结的先进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