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省民革网站
时政要闻首页 > 工作动态 > 时政要闻

国台办原副主任:马英九为“习马会”设难以逾越门槛

时间:2013-11-04   来源:

  凤凰卫视11月3日《世纪大讲堂》,以下为文字实录:

  田桐:学术前沿,思想对话,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有媒体报道,在2014年中国上海举办的APEC年会上,台海两岸当局都认真思酌,有没有借此可能来推行习马会的发生。然而在美国不断地加大对于亚太地区的关注和影响之下,包括推动着军事、经济以及价值观在内的再平衡战略,亚太地区也出现了新的格局。那么在新的亚太格局之下,是否会对两岸关系造成新的影响?又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呢?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副会长王在希少将,来为我们阐述《亚太格局与两岸关系》,有请。

  解说:王在希,资深台湾问题专家、解放军少将,2000年7月,出任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2006年底,转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兼任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研究员和高级顾问,全国台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国防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华文化学院兼职教授,浙江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王在希先生对亚太问题、中美关系皆有深入研究,熟悉台湾政治、军事、社会和历史情况,并长期参与中共中央对台决策研究,著有《台湾形势回顾》一书。

  田桐:王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来到我们《世纪大讲堂》。那么实际上现在“习马会”是媒体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了,马英九他也在很多场合都在说,只要他在任期间,就非常希望有这样一个谈话的可能,那么怎么看待他放出来的这样一个消息?

  王在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副会长):因为现在两岸的关系已经非常的热络。两岸民间的交流已经形成很大的规模,光去年一年两岸交流,就达到八百万人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当然两岸的同胞,大家共同期待,两岸的领导人什么时候能够在一起,像兄弟一样地见面。大家都很期待马英九和习近平总书记能够在什么时候握手见面。那么马英九在此前,对这个问题一直比较低调,他甚至有点回避,认为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但是最近显得比较积极,他表示了希望如果有机会,能够在APEC会议这样的场合和习近平总书记见面。这就引起了两岸的媒体关注,就是究竟能不能见?

  在这里我也很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跟大家讲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马英九现在这个态度,从原来消极转到现在比较积极,主要还是一个民意的压力,因为民众大部分都有这个期待。如果他一直拒绝说我不见,这样的话,我想在台湾这样的选举社会对他是不利的,会丢选票的,所以他也要表示出一种积极的姿态。但是我注意到马英九在表达这个愿望的时候,他本人就设置了一个很高的门槛,很难逾越的一个门槛。他说要坚持以台湾地区“行政领导人”的身份来见。这样的话就会出现好像两个中国,或者一个中国两个政府这样一个局面,所以我们坚持以党的领导的身份见是比较合适的。

  他又提出来,要在APEC这样的场合,我觉得实际上他也明白,我们很难接受,因为这不是一个两岸领导人目前见面最合适的场合,它是一个国际会议,台湾是中国的一个地区。我们按照惯例,也按照APEC的一个谅解备忘录,有一个明确的协议,就是台湾地区主管经济事务的部长级人选来参加APEC会议,这已经形成一个惯例了。所以我认为马英九尽管表示了希望能够见面,同时又设置了这样一个障碍,加上他提出来这个见面的场合,使得实际“习马会”可能性就不大,当然我们还是希望将来情况会出现变化。如果在香港或在其他的场合,大家顺乎自然地能够见面,我想两岸的同胞都会非常的高兴看到这一幕。

  田桐:我们如果谈到两岸关系的话,美国就是不能绕开的一个存在,美国现在高调重返亚太嘛,您觉得它这样一个作为,对于我们两岸关系来说,会有一些影响吗?

  王在希:是的。台湾问题它的背后始终有一个美国因素。过去邓小平先生曾经讲过,我们在考虑或者解决台湾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考虑到美国这样一个因素,实际上台湾问题的形成,就和美国有关系。大家知道在1949年,毛主席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时候,当时新中国的领导人满怀信心,(希望)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过上一两年,然后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很遗憾在1950年6月25号爆发了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爆发以后,6月27号美国就派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为什么呢?它就是怕朝鲜战争,它顾不过来,怕大陆趁机解放台湾。所以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首先派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一横,就让你在军事上不能采取行动。

  后来朝鲜战争扩大了一直打到鸭绿江边,我们新中国的安危受到了挑战。在形势非常紧迫,也是很无奈的情况下,最后我们选择了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们出兵在什么时候呢?是在1950年的10月25号。所以有一些学者说如果当年我们不出兵朝鲜,美国就不会干预台湾,这是个误解,是美国出兵派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在前,我们出兵朝鲜在后,这一点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清楚。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本来我们还有机会解决台湾问题,但就在1954年12月美国和台湾签了个《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签订之后,台湾的军队完全置于美军的控制之下,使得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就复杂化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一直到现在,台湾和美国的关系非常特殊,在军事上它的武器装备主要就是靠美国提供。

  田桐:那么您觉得就是台湾问题,最终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解决?您对两岸关系是一个什么样的展望?

  王在希: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我们国家的完全统一,我想这是13亿中华儿女,包括海外的五千万华人华侨,大家共同的一个期待和希望。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思路,在1978年之前,我想今天在座有一些年纪稍大一点的都能够想得起来,那个时候响彻大陆各地的墙上面标语到处可见的,有一条大标语,就是“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那时候开大会,政府呼口号一定有这一条。到1978年三中全会之后,小平同志他提出来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通过国共两党和谈来实现两岸的统一,这就是一个全新的思路。那么通过这三十多年来,实践证明了小平同志提出来和平统一,应该是得人心的,也是在国际社会,能够得到广泛地支持。

  田桐:更多的问题,我们有请王在希少将给我们带来他今天的演讲,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亚太格局与两岸关系》,有请。

  王在希: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下午好。台湾问题它涉及到我们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涉及到我们国家的核心利益。进入21世纪以后,能不能够妥善地处理好台湾问题,关系到我们能不能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能不能抓住21世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2020年之前顺利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目标,也关系到21世纪的中叶,能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现在大家通常讲的中国梦。让我们很欣慰地是当前两岸的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尤其是2008年,台湾岛内出现第二次政党轮替,国民党重新执政以后,两岸关系出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转折性的变化,大家都看到5年来两岸关系实现了平稳的发展和良性的互动,两岸的大交流全方位地、宽领域地、高层次地发展。

  我认为5年来,两岸完成发展最值得肯定的有这么四点。第一,就是海峡两岸从2008年6月以后,通过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的海基会,两个官方授权的民间团体,恢复了两岸制度性的协商。大家知道从民进党陈水扁2000年上台以后,两会的商谈就一直停止了。因为民进党不承认“九二共识”,不承认一个中国,所以两岸谈判的基础就没有了。马英九上台以后,他第一件事情,6月份就派国民党的副主席,新任的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到大陆来,三天的商谈,签署了两项重要协议,一项就是周末包机,一项就是大陆的游客入岛。而且从2008年的7月4号开始就正式实施了。5年来,两会已经进行了9次商谈,签署了19项重要协议,解决了两岸之间多年来一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两岸制度化的协商,它是两岸关系改善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第二件事情,就是海峡两岸实现了全面的、直接的、双向的“三通”直航。这是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提出的一个目标。三十多年了,我们一直在努力,在过去几年成为现实。现在海峡两岸每星期有616个航班,大陆有54个机场,台湾有10个机场现在加入两岸通行。两岸航班每天可以输送一万六千人往返,“三通”直航大大地拉近了两岸之间的距离。很多在大陆投资的台商实现了“一日生活圈”,就是他家在台北,早班飞机过来,办完事晚上就回去了。

  第三件事情就是开放了大陆的游客,能够自由地到台湾观光旅游,这件事情也是很不容易的。过去台湾有关部门一直以安全理由,不愿意大陆游客入岛,但是这个问题最后很圆满地解决了。国民党在2008年执政以后,从2008年的7月4号开始开放大陆游客入岛,到现在实现了自由行。这一点,我认为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上,它也是一个转折,是历史性的。

  第四,两岸通过签署ECFA协议,就是两岸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两岸的经贸交流合作实现了一体化、实现了制度化。这一点对两岸关系发展的贡献特别大。所以我一直讲ECFA协议是60多年来,两岸签署的所有协议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现在台商在大陆投资有9万多个项目,投资的金额商务部比较保守地统计是574亿美元,但是实际上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比较可靠的可能在上千亿(美元)。为什么会差距这么大呢?因为很多台商为了逃避台湾当局限制,他不是以台资来申报的,他通过第三地,通过以侨资、港资或者外资的形式来申报,所以在大陆实际的投资有上千亿美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我们在引进的境外资金当中,十分之一是台资,这个比例是很大的。两岸的贸易去年突破了1700亿美元这样一个大关。

  据不是很准确的统计,现在在大陆的台商,包括管理人员、家属子女大概有将近70万人。很多台商现在已经把大陆作为他们的家,在大陆投资兴业,这一点对稳定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对最终实现和平统一,我认为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两岸的交流这么地热络,两岸的经济合作这样地紧密。所以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美国它有点介意了。它在想两岸如果走得很近了,两岸这种联系非常密切了,那美国不就慢慢地边缘化了吗?所以最近几年大家都注意到,在亚太地区、在东亚,整个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当然这个变化不完全是因为台湾问题,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美国最近几年在调整亚太的战略,过去很多学者把它称为重返亚洲,重返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事实上美国从来也没有离开过。

  我看到去年年初美国的首席智囊布热津斯基,在美国的外交杂志上,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布热津斯基针对美国进入21世纪以后,他勾画了一个2025年之前,美国战略发展的规划。他的核心内容两点,一点就是要建立一个“大西方世界”。什么“大西方世界”呢?就是要突破地缘上西方的概念,从欧洲、北美一直到中亚、俄罗斯、土耳其,再到亚洲东北亚,把日本、韩国都涵盖在里面,它称作“大西方的世界”。然后他特别强调要重塑美国民主、自由、人权的价值观,来继续扩大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所以我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的战略,它真正的目标就是要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和美国作为一个世界超级大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那么第二点,他谈到了美国在未来要加大亚太事务的关注和介入,也就是我们讲的再平衡战略。这个再平衡战略,本质是什么内容呢?我认为美国所谓的再平衡实际上就是说,它感觉到目前在亚太地区,东西方力量对比已经失衡了,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本身就是个经济大国,韩国你们看到了,最近几年它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地猛烈,东盟十国加起来也是很大的一个经济体,加上印度也在和平地发展。所以现在在亚洲经济的总量已经达到了22.4万亿,已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百分之三十多,贸易也是如此。那要讲人口就更多,亚洲地区42亿人口占全世界的60%。

  所以这样一个情况,美国感觉到不能熟视无睹,它要采取点措施来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这种传统的、主导的老大哥地位,来保持它的影响力。那么再平衡什么意思呢?我的看法就是充分地利用亚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大家看到东北亚这一两年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的领土纠纷,使得两国关系一度出现紧张地对抗这样一个局面。那么在东盟,你们看得更清楚,为什么在过去这一两年、两三年,东盟有一些国家利用南沙岛屿领土纠纷把和中国关系搞得很紧张。甚至像菲律宾这样一个小国,它本身没有什么军事实力,它也很高调地、频繁地和美军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实际上我认为美国就是在后面撑腰。那么在印度、在其他国家,美国也是同样的手法。它实际上是利用这些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有一种担心,来营造一种所谓“中国威胁论”。它这样做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就是遏制中国和平地发展、和平地崛起,要实现围堵中国的这样一个效果。所以我看来美国的亚太再平衡的战略,它主要当然有针对中国这样一种意图,但是也不是全部针对中国的。它这样做的目的既影响了中国,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一些国家,它是一箭双雕。

  那么我再回到台湾问题上,目前在这么一种情况下,美国在海峡两岸也一样,它利用海峡两岸双方因为历史造成的原因,互相之间的一些不信任,夸大中国大陆对台湾安全的威胁。我前不久在杭州参加一个两岸论坛,台湾的学者也提出来,说你大陆这么多导弹对准台湾同胞,这就是不友善。我说你这个消息从哪里来?说实在的,关于大陆沿海部署多少导弹对准台湾这种消息,它的源头在美国,你们去看源头在美国。美国为什么要造这个舆论呢?因为它要卖武器给台湾,大家知道卖军火是所有的贸易里面最赚钱的。所以美国也利用两岸之间历史形成的、客观的分歧和矛盾,把台湾作为它来对付大陆的筹码之一。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认为我们海峡两岸的同胞,大家应该很理智地、很清醒地看到美国的意图。我们两岸都是一家人、兄弟阋墙,但是我们对外还是要一致,我们再不能受某些大国的利用成为人家的工具。因为两岸最后要和平统一,我们大陆的领导人很早就已经表示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而且和平统一的方针也不是一个权宜之计,是长期坚持的一项方针。

  我记得连战荣誉主席有一次在大陆一个论坛上,他讲过一句话,他建议两岸同胞大家合作团结起来,共同去赚外国人的钱,这才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而不要再受人家利用。那么现在我认为两岸关系通过五年来的平稳发展,应该说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两岸之间,也初步建立起了互信。前不久海协会和海基会也通过了一个服务贸易的协议,下一步我们还要谈货物贸易的协议。现在可以这么说,两岸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巩固、深化的阶段。当然用一些学者的语言来讲,两岸关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深水区,这也是客观的。因为在2008年两岸协商谈判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当时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先易后难、先经后政,这个在马英九竞选的时候,刚上任的时候,他也一直这样提。

  那么现在是个什么形势呢?就是说容易解决的问题,经济层面的问题,现在解决的差不多了。现在主要的难题,向政治层面的问题发展,这就触及到两岸固有的、历史形成的一些原则性的分歧和矛盾。所以到目前为止,两岸在进行政治性议题的协商谈判方面面临困难。我们大陆方面一直提出来,希望两岸能够就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最后能够签署一个和平的协议,使两岸关系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有一个协议的保障,能够长远的、良性的发展。我认为大陆这样一种建议和主张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先结束两岸的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签署一个和平条约,共同来捍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共同来承担反对“台独”分裂的义务,然后慢慢地走向最后的统一,我认为这完全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但是现在两岸的政治性议题的商谈,台湾当局一直没有回应,一直以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为由,不和大陆进行任何政治性议题的商谈。这一点我认为是目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一个瓶颈。经济关系为什么现在非常平稳,因为有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尽管现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互信也初步建立了一些,但是没有一个相应的协议,最终两岸关系是不稳定的,将来如果出现政党的轮替、领导人的更换,两岸关系又可能出现变化。所以我们还是希望台湾方面应该从长远考虑,为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应该就一些政治性的议题,坐下来好好地商量。谈不谈得拢,一下子能不能签署协议,这个不要紧,关键可以先谈起来,通过谈判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慢慢地积累互信。见面三分情,你只要坐下来谈了,我想慢慢地凭中国人这种智慧,最后总是可以解决问题。

  大家知道孙中山先生在一百多年前,他就提出来振兴中华,统一中国这样两个宏愿。103年过去了,我认为两岸的经济应该说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振兴中华在一定意义上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进步,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完全实现这两个目标。在21世纪,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综合实力的增强,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扩大。随着两岸大交流、人民的往来,台湾问题最终的解决也应该是水到渠成,是一定会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后,提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人民都非常的期待。所以最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的统一,我认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如果这天到来了,那我可以讲中国就是强大了,中华民族确实是实现了伟大的复兴,谢谢大家。

  田桐:那我们现场的观众朋友也有一些自己的问题想跟您交流,有问题的来示意我。

  现场观众:王教授,南海和钓鱼岛主权问题,被看成是中国的最高核心利益。在这个问题上,两岸都有共同的立场,请问王教授,在维护南海和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两岸能否携手合作?再有就是说,这种合作会在台湾岛内产生什么共识?谢谢。

  王在希:现在两岸双方在钓鱼岛问题上,在南沙这个问题上,实际上两岸有些领域已经是在合作的。比方说我们对外的表态,我们大陆方面,外交部的发言人你们也都看到了,涉及到领土纠纷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申明钓鱼岛也好,南沙一些岛礁也好,这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也看到台湾有关方面在关键的时候,也很明确地来宣示钓鱼岛是中国的,南沙是中国的。那我认为我们在这个大前提上,本身就是一种合作,我们的立场是一致的。当然现在很多同胞学者都在期待着,两岸在捍卫领土主权问题上,包括军事上能不能够进行合作。

  我本人当然也非常期待,但是到目前为止,两岸在具体的行动上、在军事上要合作还有一些困难,主要是还没有建立起这样一个机制,就是军事互信的机制。我刚才也已经讲到涉及到政治层面的一些问题,坐下来商谈现在都还没有实现,没有政治的互信,就没有军事的互信,没有军事的互信就不能在军事行动上进行合作,这个问题也是需要两岸同胞大家来继续推动、来加油。

  现场观众:“台独”势力在两岸和平交往中间,是最大的障碍之一。王教授,据你的考察和研究,“台独”这种思潮目前在台湾的现状怎么样?他们这种势力究竟影响有多大?

  王在希:“台独”实际上在台湾存在已经很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也就是说在日本把台湾交还给中国之后,少数日本的右翼分子,他们不甘心把台湾交还给中国。他在台湾内部就策动了“台独”分裂的一些势力。那么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蒋经国(时期)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台湾当局对“台独”是不容忍的。因为“台独”首先的一个目标要推翻国民党政权,所以当时这个问题不是很突出。“台独”分裂的势力,当时在岛内也没有更多的生存空间,他们就跑到美国、欧洲、日本。

  “台独”的问题慢慢地严重起来是李登辉执政以后,因为他本人大家都知道了,他最后搞“台独”。所以他上台以后,慢慢地容忍原来在岛内的“台独”势力从地下走向公开,而且他允许在海外的“台独”分子回到岛内,所以“台独”分裂势力慢慢成气候了。当然“台独”分裂势力闹得最凶,就是2000年3月台湾大选,就是民进党陈水扁上台以后。因为民进党他们本来就是公开要搞“台独”的。结果他侥幸上台了,可想而知,“台独”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所以毫不夸张地讲,在2000年到2008年这8年,两岸进入一个高度紧张和危险的时期。

  那么2008年以后,大家也注意到激进的“台独”势力慢慢地开始消退了。你刚才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台独”的思潮,在台湾岛内目前是个什么状况。这个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在台湾岛内还有很大一部分民众,他们现在不能认同一个中国,还不能认同两岸的统一。有的希望台湾能够独立,尽管不是多数,但是这种思想有它的社会基础。

  这个原因,我认为有历史的、政治的、社会的因素。因为台湾和大陆从历史上看确实分离时间太久了,明年是甲午海战120周年,两个甲子过去了。长期的分离容易滋长台湾一些本土“台独”的意识。所以对大陆,很多台湾尤其中南部的同胞,他不了解。加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民党反共的宣传,加上“台独”分裂势力一直误导台湾的民意,讲大陆怎么怎么不好,所以现在在台湾同胞当中,“台独”这种思潮还是有市场。

  怎么慢慢地去改变这样一种状况,还需要我们做很多很多的工作,要花很大的精力,但是我想有一点,“台独”分裂这一条路它是走不通的。今天我可以更有信心地讲“台独”是不可能的,只要中国大陆强大。因为原来经济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统一的重要因素。我记得在1980年,台湾的GDP总量占到大陆的1/3,到20年以后,到2000年大陆翻两番,台湾的经济总量占大陆1/6,到2008年台湾的经济总量只有大陆的1/7,最近几年经济差距就更大了。去年2012年台湾经济总量只等于大陆的1/17。

  所以21世纪,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台独”我认为不可能。但是因为我们是要寻求用和平的方式,最后来解决台湾问题,所以我们还必须有一定的耐心。我们还是要体谅台湾的同胞,在过去非常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一种很复杂的心态。他们暂时对大陆有一些不理解,还有一些隔阂、想法,我们不能急躁,我们还是要理解。我相信通过两岸的交流,慢慢台湾同胞会了解大陆,会知道两岸是兄弟、是一家人。所以最后两岸统一,我刚才讲用“水到渠成”这样一个比喻,原因就在这里,谢谢大家。

  田桐:我相信有很多去过台湾的朋友,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就是那儿的土地,包括那儿的人都让人感到亲切。这也依托于在过去的5年时间,两岸不断地深化交流和扩大发展,那么在未来面对新的亚太格局,两岸也都有着新的机遇,更应该携起手来从大局出发,共同去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