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省民革网站
调研报告首页 > 职责任务 > 参政议政 > 调研报告

打造龙江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 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时间:2019-12-17   来源:省委会调研部

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这一组建既符合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变化,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也更加符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高品质的生活追求,展现了中国旅游和文化的独特魅力。人们形象的称之为“诗和远方”终于牵手。“诗”,比喻文化;“远方”,比喻旅游。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融合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旅游发展中,文化以民俗、故事、文创等不同形式融入旅游产品中。但是,以往的融合一般属于自发性融合,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理论指导,且没有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创新性不足,与市场需求结合度较低。

以我省为例,从旅游产业发展来看,黑龙江多年来着力发展冰雪游、森林游、边境游、湿地游、避暑游,旅游产业成为推动龙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从旅游人数来看,至2018年黑龙江省共接待旅游人数18209万人,较上年同比增加10.98%,从旅游收入统计数据看,2018年全省旅游收入2244万元,占全省经济生产总值的13.72%。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申办,黑龙江省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核心旅游产业冰雪旅游的发展,《黑龙江省冰雪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22年,黑龙江省力争全省冰雪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突破1200亿元。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黑龙江省核心产业之一。我省旅游发展迅速,据今年九月“文化和旅游专场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消息,截至2018年底,全省A级旅游景区发展到451(其中5A级景区5),旅行社810家,旅游产业从业人员达200多万人,以哈尔滨为核心的“一城四线”的旅游产品体系已经形成,但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当前的旅游消费已不再是“坐坐车、拍拍照”,而是升级到了更深层次的文化与生活体验,2019年发布的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消费专项调查显示,51.78%的受访者认为“文化消费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比衣食住行更重要”,38.74%的受访者认为“文化消费属于生活必需品,跟衣食住行一样重要”。人们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和金钱享受精神生活,愿意为更多更好的文化体验服务买单。201981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上半年全国旅游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文化和旅游消费更趋日常化。超八成受访者表示参加了文化体验活动,异地旅游的文化体验占比超八成。75%左右免费文化场馆的人均购物、餐饮、交通消费集中在“50-200元”,26%的游客的文化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30%以上。国内旅游发达省份文化休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旅产业发展迅速,故宫博物院的文创收入超过1500家上市公司的年收入;上海地区文旅下沉,超过800家乡村文化站通过“文化上海云”平台发布活动;重庆市通过“晒文化·晒风景”文旅推介活动,区县委书记当“导游”,倡导一把手抓文旅,首先要懂文旅、爱文旅,促进一把手如数家珍晒出文旅家底,引发文旅推介新思考。经过调研我们发现黑龙江省文旅产业发展的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旅布局缺少顶端设计,文旅资源有待整合。目前我省旅游产业多数处于“单打独斗”的阶段,尚未形成全省协调统一的全域旅游整体格局,地方旅游资源管理还存在交叉管理的问题,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没有相融相通,没有能叫得响的文旅品牌,很多文化没有别充分挖掘,如一直滋养着龙江人民的金源文化、知青文化、民俗文化、中俄文化、边境文化、北大荒精神、闯关东精神、抗联精神等。

二是省情认识不深不透,文化发展是短板。省内外对黑龙江省历史文化缺乏了解,对本省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够,个别地区文旅产品推介缺乏底气和底蕴,存在骑马寻马的现象,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例如我省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除了江桥抗战、东北抗联等知名文化品牌还有些不知名的红色文化资源未被开发,还有些原本很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景区还停留在原始旅游模式下,缺少文化旅游衍生产品和纪念品。另外,人文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本来热情好客直爽的东北人文环境,个别人呈现给外地游客的却是“粗制滥造”,例如雪乡宰客事件等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是文旅资源供给不足,亟须扩大文旅内需消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方式的转变,人们的旅游方式也发生着变化,对旅游的渴求愈发迫切,对体验的要求也日益提升,针对我省消费者而言,一方面是消费者休闲娱乐的渴求,另一方面是高质量文旅供给的短缺,本地人的消费力外流,这既有地域气候的现实原因,也有供给侧的主观不足,文化旅游综合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从业者思想意识存在局限性,普遍存在短视行为,没有大局观,自拆自台“一锤子买卖”。

花香蝶自来,文化旅游产业不仅是助推当地经济发展的“摇钱树”,更是涵养城市文化、优化城市环境、提高人文素质的大好时机。要充分利用我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抓住文旅发展大好时机,通过进一步深化文旅产业供给侧改革,强化顶层设计,以旅游业为突破口,重塑龙江形象,推动我省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下好全域旅游一盘棋。对文化旅游进行整体性、前瞻性的规划和设计,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服务。根据我省幅员辽阔、景点分散的特点,应结合本土文化分区域、分层次、分季节整合龙江文旅资源,推出多元化的文旅品牌,打造体验式旅游。将全省文化旅游资源按照各地文化旅游特色进行统筹梳理、布局,制定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名录,由省文化旅游厅牵头负责保护和开发工作,由各地区文化旅游局配合实施,侧重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与景区现有资源相结合避免重复开发和雷同,积极利用现有设施,既要避免过度开发,又要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将黑龙江省文旅资源连点成线,既突出连通性又突出特色。

二、激发市场活力,拓展文化旅游消费新途径。一方面,吸引民营资本开发运作文旅资源。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将历史文化资源的使用权授予企业,企业依法进行保护、管理和经营,促进景区景点从门票经济向以IP开发为核心的综合收益转型。另一方面,坚持市场导向,根据消费者需求提供精准化服务,鼓励支持文旅民营企业发挥优势,注重线上线下消费联动。满足“自己人”的休闲需求,激发省内消费活力,以符号消费带动实物消费,通过对当地文化的综合提炼,形成代表地域形象符号,如“冰粉”等为黑龙江文化的粉丝群体打造特殊身份,提升本地人的地方认同感,也有助于形成“我爱龙江,宣传龙江”的良好氛围。注重提升文化街区和博物馆的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本地居民对各类文化消费场馆的满意度。

三、发挥资源优势,创新探索文旅融合方式。注重从简单的资源展示向重视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等无形资产价值开发转化,实现旅游品牌向文旅品牌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我省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发掘景区景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着重从冰雪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边境文化入手,结合金源文化、知青文化、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等,例如可以将民俗文化与冰雪旅游相结合,突出东北年味;将边境城市与少数民族特色相结合凸显边境风光;将知青文化与佳木斯等地农场结合打造“记忆旅游”;并充分发挥哈尔滨等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使哈夏音乐节与中俄文化更加融合,打造文旅龙头。从门票经济向文创综合收益转型,利用旅游资源进行文创、影视作品等开发,提升影响力。发挥黑龙江特色美食优势,打造“龙菜”品牌名片,通过网红打卡带动深度体验游。通过构筑文化场景,打造新型旅游目的地;通过引入新文化元素,打造多个亮点,丰富文化体验,培育旅游消费。

四、强化综合保障,促进旅游品牌转型升级。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完善我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开通哈尔滨到黑河、伊春的快速铁路,便于各个景区快速联通;加快全省旅游服务网络平台运行,扩大无线网络覆盖面积,确保每个景区都能通过微信、支付宝缴费;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开展“景区厕所革命”,不仅要有厕所,更要有干净厕所,对现有的基本服务设施定期维护、检修、提档升级;加强安全保障设施建设,确保监控网络正常运行;建立严格的导游和服务人员评价体系,经核实确有服务差、载客等行为必须严惩,净化服务空气。只有不断提升文化内涵和服务水平,才能将黑龙江省打造成“没来过要来,来过还想来”的文旅目的地。

五、拓宽宣传途径,提升我省文旅综合影响力。酒香也怕巷子深,应树立市场思维,与时俱进,在本地消费者市场和国内国际市场双向发力,全面加大我省文旅产品的推介力度,提升我省文旅品牌价值。采用文化渗透型宣传方式,如热门歌曲和影视剧产品中的取景地等,来提升城市关注度;突出数字化在文旅融合中的作用,根据我省冬夏两季旅游特点,创建数字龙江,将龙江魅力在更大空间范围展示、传播;借助短视频等新型传播平台丰富营销渠道,加强与短视频龙头企业项目合作,构建我省文化旅游品牌体系,推出季节性专题活动。提升省内游客对本省文旅资源认知,让龙江百姓更深入地了解本地文旅资源,推广短途游和自驾游;通过和邻国开展旅游推介活动,吸引海外游客,提升我省海外旅游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