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省民革网站
调研报告首页 > 职责任务 > 参政议政 > 调研报告

【建言选登】关于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时间:2022-04-06   来源:省委会调研部

民革哈尔滨市委会党员彭芊芊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中华历史文化血脉、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国人文化自信,推动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我省非物质遗产资源丰富,相关部门应进一步采取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血脉,点亮城市历史文化名片,弘扬城市历史文明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贡献磅礴力量。

一、基本情况

我省哈尔滨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33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4项。现有非遗传承人共221名,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0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106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出重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还存在保护方式僵化死板、社会成本参与度低、非遗传承人才紧缺、宣传推广力度不足等问题,亟需相关部门加以重视并及时解决。

二、存在问题

(一)保护方式僵化死板 传承缺少生机活力

我省现多采取“圈养式”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即虽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与申报工作,但申报后大都是僵化死板的“展览式”保护,还未能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文化中,未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与当前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部分非物质遗产无法被广大民众熟知,达到“无人问津”的地步,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未能真正获得生机与活力。

(二)政府财政投入为主 与市场关联度较低

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大多来自政府财政投入,民间资本参与度不高。还未开辟社会组织和个人广泛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有效渠道,非财政投入落实难度较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过度依赖政府强力,与市场关联度较低,利用市场集资能力较弱。非遗保护产业化程度较低,部分非遗产品市场定位不清,产品研发能力较弱,市场销售渠道不畅通。

(三)保护传承人才紧缺 研究探索有待深入

非遗传承人才的缺乏是我省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最大障碍。我省虽已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但非遗传承人才缺乏,非遗人才培养选拔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人才选拔培养覆盖面窄,还未能为非遗爱好者开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效渠道。潜心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缺乏,经过非遗保护专业培训的管理人才缺乏,致力于推进非遗项目产业化的高端人才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理挖掘深度不够,无法提出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方案。

(四)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缺少专业宣讲团队

现我省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不够,宣教效果不好,还未广泛采取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进行全方位、高密度、深层次的宣传,缺少专业非遗宣讲团队。部分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了解,还未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还原城市历史、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血脉的重要价值,不能从心底里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事业热情度不高。

三、意见建议

(一)创新保护传承方式 推动非遗融入社会

应充分借鉴其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功经验,结合我省优势特征,突破原有“圈养式”保护传承方式从根本上推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式创新。改变原有僵化死板的“展览式”保护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发展需要相结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展览馆,不断融入到人民大众所认可的当代社会文化中。通过转换保护思路,创新保护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无人问津”变成“时代宠儿”,充分获得生机活力。

(二)鼓励民间资本注入 引进市场管理模式

应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资金征集政策,开辟民间资本注入非遗保护开发的有效渠道,减小非遗保护方面非财政投入落实难度,鼓励社会自然人和法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捐赠和资助,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的市场关联度,将职能拆分、效率核算等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管理效能和水平。应与专业机构、科研院所合作,组织相关非遗专家进行评估,清晰定位非遗产品,提高非遗产品研发能力和技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产业化运营,畅通原材料供应、工厂生产和市场销售渠道。

(三)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灵魂。应充分重视非遗传承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工作,着力塑造培养中青年非遗艺术骨干,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畅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发展渠道,为非遗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扩大人才培养选拔面,为广大非遗爱好者开辟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渠道,从中选拔能够潜心研究非遗文化并能有效推进非遗项目产业化的高端人才。鼓励非遗爱好者和非遗从业者深度挖掘整理我省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制定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方案。

(四)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组建专业宣讲团队

应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力度,采取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全方位、高密度、深层次的宣传,增进广大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重要性的了解,使民众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对还原城市发展历史、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血脉的重要价值,从心底里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能自觉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中。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宣讲团队,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社区进行宣讲,采取宣讲与展览相结合的生动方式,使非遗文化深入企事业单位、深入校园、深入社区,推动形成“人人热爱非遗、人人参与保护传承非遗”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