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省民革网站
调研动态首页 > 职责任务 > 参政议政 > 调研动态

发展龙江科技 重在集成创新

时间:2007-08-13   来源:

民革黑龙江省委员会

   随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被提高到了国民经济发展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所谓科技自主创新,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当前,针对科学研究领域的复杂性、交叉性和我省科研投入不足的现状,应当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推动集成创新,以开辟出一条有龙江特色和优势的高效自主创新之路。现就对如何发展我省科技集成创新问题作专题发言。

   一、发展龙江科技,必须走集成创新之路

   集成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各自独立的创新要素集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它侧重于重大应用价值的开发,主要依靠社会、市场需求的拉动,依靠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综合运用,依靠经济、技术、资源等各种要素的合成,形成一套具有较强优势的技术体系,让1+1迸发出大于2的能量。

   发展龙江科技,必须走集成创新之路,主要是由我省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所决定的。首先,我省科技综合实力虽然较强,名列全国第十二位,但科技整合能力与先进省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根据全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我省位列第四类(共六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下问题:常规技术研究多,高新技术研究少,在2005年上报的1009项科技成果中,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项目仅为105项,占登记项目总数的10.41%,国际领先水平的项目27项,占成果总数的3.16%;技术引进多,出口少,据2005年我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统计数据,全年累计进口3.6亿美元,而出口仅为1.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比重的0.07%,与占全国比重38.3%的广东省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单一研发活动多,与其他相关技术和人员衔接少;已完成的技术成果多,被应用的技术成果少,在全国科技活动投入指数中,我省位列第九位,而在全国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的排序中,我省分别位列第十七位和第二十六位,投入与产出明显不成正比。

   其次,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日益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科技突破的难度不断加大,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交叉性也日益凸显。一项大的、有突破性的创新通常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单个科研团队由于受到地理、资源以及专业领域等方面的限制,很难独自完成创新活动,而集成创新能够打破空间和层次界限,把不同的科研团队和市场主体集中在一起,构成相应的集成网络,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放式地解决创新问题。如举世瞩目的“神舟”载人飞船,便是集中国航天、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个单位和企业于一体的集成创新的成果。北京理工大学的“箭上图像压缩处理器”,使宇航员在空中与地面得到了有效的连通,北京大学的“运载火箭可靠性与安全评估系统”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故障诊断”系统确保了飞船升天的安全性、可靠性。再如,农业防疫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即利用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技术,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存贮,对病虫害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和处理,可以在应对农业病虫害方面更好地实现预警和智能决策。

   再次,科研资金紧缺的现状,阻碍了我省科技创新的发展。据统计,2004年我省科技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25%,科研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我省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的瓶颈。推动科技的集成创新,是做好科研投入的开源、节流与挖潜三方面工作的集中体现。在开源方面,以农业为例,集成创新可采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使科研机构、个人与公司、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多渠道聚集社会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同时,集成创新能加速资金在科研、开发、推广过程中的流动增值,从而增加科研投入的来源。另外,在对国内外两大科技资源进行集成中,通过科研的国际合作,可以引进一定的资金。据2005年对全省1009项科技成果资金投入的统计,国外资金投入为2585万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研资金紧缺的现状,推动了我省科技的发展。在节流方面,集成创新注重战略性集成,有利于克服宏观管理层面的体制性障碍,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促进科研投入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从而从宏观上提高了科研投入的效率。同时,集成创新要求科研单位以及相关机构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有助于克服科研投入在微观层面上的低效运作现象。在挖潜方面,集成创新有利于高效管理科技资产,加强科研机构的协作与交流,使科研投入存量处在一个共享平台上,进一步优化有限的科研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科研力量的整体优势。

   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已形成的科研基础条件的作用,将相关领域的人才进行集成,将企业、科研等资金进行集成,将国内外的科研成果进行集成,将成为我省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

   二、促进科技集成创新的建议

   在科技集成创新中,应切实发挥好政府的支撑和导向作用,搭建有利于科技集成创新的平台。

   首先,在政策上,应对科技集成创新活动进行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出台有利于科技集成创新的政策法规或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科技集成创新范围。如在财税方面,可以对集成创新企业或单位建立补贴、信贷等制度,并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以调动科技集成创新的积极性。

   其次,在资金上,应加强科技集成创新的资金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对研发及科技产业化的投入力度和比重,制定多元化的投入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鼓励通过各种融资渠道筹措资金,研究制定科研风险投资政策,引导科技企业积极从事集成创新。

   第三,在资源上,集中人才、技术等各项资源,夯实科技集成创新的基础。目前,黑龙江省的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12位,科技人力资源列全国第7位,共有大专院校59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900多个。“十一五”是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时期,我省应抓住机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母体,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保障,以能够形成产业化效益的高新技术产品为重点,加强全省科研机构的协作和资源整合,建立、完善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在具体做法上,一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联合。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企业是集成创新的源泉,在2005年登记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员中,这三者便占了总数的82.81%。实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人才与企业对接,生产要素、管理要素与科技要素的有机结合,是必由之路,应通过组织各种对接会、科技成果交流会、产学研洽谈等活动,使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有效连通;二要积极引进人才,在引进人才上做到“长短”结合,所谓“长”,就是筑巢引凤,高薪聘请高科技人才;“短”则是立足本省,选择一些有实战经验的一线工人或农民参与到集成创新中,以增加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同时,每年选派一批优秀中青年干部和科技人才参加国内外的各种高层次交流和培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层次和水平;三要促进现有技术、资金、市场等要素进行系统化大规模整合,同时将各种渠道获得的创新资源不断优化、集成,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经济联合组织。

   第四,在集成创新课题的制定和实施上,应发挥好政府的导向作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转变“重研究、轻开发;重成果、轻转化”的观念,从科研的立项、申报抓起,使其面向和立足于市场,达到科研成果评价、管理与集成应用、市场经营的内在有机结合。应根据一些具有全局性、公益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围绕市场需求和潜在需求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项目或产品,集中科技资源,大力促进各项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实现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例如,在“十一五”期间可将水污染防治项目作为资源与环境学科领域集成创新的抓手,带动一大批相关领域科技项目,实现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

   第五,在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上,应不断提升科技集成创新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在2005年登记的1009项科技成果中,国际合作项目仅为5项,占成果总数的0.5%。黑龙江省对俄科技合作的“五个中心”、“一城”、“一园”也只有哈尔滨国际科技合作城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他“中心”和“园区”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黑龙江省应该抓住中俄两国建立长期稳定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睦邻友好关系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科技人才在工业、农业等领域的优势,提升彼此之间科技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第六,在科技集成创新的组织形式上,应采取打造农业科技园区和工业科技园区的做法,使产、学、研真正地结合起来。发展相关的农业科技园区和工业科技园区,使其作为技术集成创新的平台形成集成创新的产业和产品,将科技成果实用化。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可以借鉴济南市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做法,其10年来集成了中国科学院资环局、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单位的有关技术和人才,引进了26家企业,重点发展了以农业节水技术设备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产业,并通过示范区、科技示范点等建设带动了创新产品的推广,现如今已经初步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网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工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应继续发挥好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的带头作用,集中一批在水利、环保、航天技术等领域的有关技术和专业人才,使其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发挥较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