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省民革网站
社情民意首页 > 职责任务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关于补齐乡村教育短板的几点建议

时间:2019-12-17   来源:省委会调研部

谷振春(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省委主委)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人有书读”的目标已经实现。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学校集约化办学,有效提升了办学效率,提高了教育质量。与此同时乡村教育面临巨大挑战,乡村学校数量锐减,乡镇学校办学规模逐渐萎缩,教师和学生流失严重,大量农村学生为了追求更高的教学质量纷纷涌入城市,城市校园“大班额”现象成为痼疾,城乡一体化教育任重道远。

一、重视程度有待加强。由于乡村教育投入大、周期长、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存在“重城市、轻乡村”现象,经费投入不均衡。加之部分县级经济基础差,农村办学经费保障不足,无论是资源配置、教育质量还是办学水平都与城市存在明显差距。

二、学校布局城乡失衡。受新型城镇化影响,一些学校布局规划滞后于人口流动。2018年黑龙江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1%,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城镇化率88.19%,农村学校生源向城区流失严重,一些农村家长即使家境贫寒为了追求较高的教学质量也要到城市里租房陪读,产生城挤、乡弱、村空矛盾。近五年黑龙江省农村学校减少1600余所,且逐年呈现边缘化、被动消失的趋势。个别镇中心小学仅剩几名学生,城乡学校布局失衡。

三、乡村优秀师资短缺。乡村教师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失衡并存,中坚力量的骨干教师较少。黑龙江省34周岁及以下专任教师占比逐年下降(201610.39%20188.7%),年轻教师流失严重,且美术、音乐等教师存在缺口。在财政投入、待遇、职称评定、培养补充等方面,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很多乡村教师派得进留不住。

我国农村居民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想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农民是否满意至关重要。应理性看待乡村学校衰落的事实,运用整体性思维,着眼促进教育公平,使乡村学生不但能“上学”,而且能“上好学”。

一、破除二元化管理思维,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在城镇化发展的大势下,考虑到乡村教育软硬件历史欠账问题,只有给予乡村学校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倾斜,只有让乡村教师待遇优于城市教师,才能留住优质师资,办好农民满意教育。建议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统筹力度,强化“以县为主”主体责任,摒弃行政化办学思维,充分利用大数据决策支持系统分类施策,科学布局,把乡村学校定位在“小而优”。增加音体美等专业教师,开办跆拳道、围棋、舞蹈等特色课程,最大程度弥补与城市社会教育资源的差距。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供暖期较长地区学校、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等给予经费倾斜。

二、重视师资建设,激励教师扎根乡村、倾力育人。提升乡村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幸福感,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依据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关心青年教师发展,在培训、编制、职称评定等方面向乡村学校倾斜,可以把在乡村学校任教的经历作为评聘职称的必要条件或给予相应加分。全面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确保教师资源在县域内统一调配、使用和管理。

三、注重教育多元化,体现乡村特色,传承乡村文化。乡村学校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教书育人,那朗朗读书声还代表着农民的希望和农村的未来。应把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为乡村建设培养接班人。建议根据地域特色开发“乡土校本课程”,把乡村教育办成“在农村”“富农村”“为农民”的教育,增强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自信。学生综合评价上应考虑城乡孩子不同的生活背景制订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还应动员社会力量给予帮扶,各大高等院校尤其是农业院校定期到乡村开展活动,既为农民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又丰富乡村儿童的文化生活,创造良好的乡村社会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