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省民革网站
社情民意首页 > 职责任务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关于提升我省养老供给能力的建议

时间:2018-02-24   来源:省委会调研部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养老已成为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中央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省应充分发挥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的生态资源优势,不断提供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有效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推动养老、旅游、健康和绿色食品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一、我省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681.62万, 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440.71万,分别占全省总人口的17.94%、11.6%,高于国家1.24和0.8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全省有2265家养老服务机构,其中公办535家,民办1730家。有养老床位21.5万张。据统计,2016年夏季到黑龙江休闲养老养生的外地老年人总数突破124万人次,养老产业市场需求较大。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专门发展规划。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建设还没有列入城市的总体规划,缺乏从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制定的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所以目前存在着有的老年公寓虽然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很好,但地点远离社会、远离亲友,或是交通不便,居住楼层高,活动空间少等,这些都影响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活动。

二是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我省平均每21名65周岁以上的老人拥有1张养老床位,无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且,部分养老机构建筑老化,设施不全。有些单位和个人资助的养老机构,环境、条件和服务较差,不能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目的。

三是服务人员素质缺失。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上岗培训,缺乏心理和护理专业知识,对老人的服务只是满足于简单的端茶、送饭、洗衣,而无法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角度出发,提供人性化的全方位专业服务。

四是养老机构效益低下。据统计,全省只有20%的民办机构年度经营略有盈余,年度经营利润在0.5-5万元之间,按照机构床位规模和收住老年人数计算,每收住一名老年人民办机构年度收益仅在380-650元之间;80%的民办机构年度经营盈亏相抵或者亏损。

三、建议

(一)转变老龄群体观念,接受异地机构养老。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于养老方式的选择也在不断改变着,传统的养老方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出现,养老方式逐渐由传统家庭向机构养老、社区养老这样的新型养老方式转变,而候鸟式养老模式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候鸟式养老能够缓解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持有的消极态度及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时的排斥心理,从而缓和老年人的养老观念,让更多的老年群体接受异地养老方式。

(二)优化养老观念,促进养老机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整合我省养老机构资源,缓解机构资源间的不平衡,有效实现异地养老机构的对接,形成互动养老,应尝试鼓励生活在养老环境不佳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老年人,向经济欠发达但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流动。在老年群体中实现养老资源在不同地域间的重新组合与优化配置。对于我省的养老模式来说,可以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养老理念,养老机构通过在信息平台上的信息共享,将视野放在整个养老产业中以提升全局观念。与此同时,我们不仅要宣传我省的养老资源优势,还要将更多的养老资源请进来,使我省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三)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在老年服务业中作为重要载体的社区养老机构、日托站、护理院等,能够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中对各类服务的需求。社区应当在完善社区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同时,大力推广“居家养老+社区医疗”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将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医保范围,解决老年人医疗报销的问题。在社区建立老年健康管理档案与咨询服务平台,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讲座、咨询、检查、保健、治疗等服务。培育出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服务队伍,积极动员社区居民,建设起具有稳定性的志愿者队伍,促进邻里互助,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四)构建养老产业网络平台。构建我省养老机构网络平台,能够在信息上实现优势互补与利益共赢。将国内各省养老机构的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使各地养老机构能够通过互联网了解对异地养老的需求,对于相关的养老产业与服务来说也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与此同时,可将信息化与养老相结合,运用网络建立沟通互动的平台,通过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满足老年客户安全看护、生活照料、休闲娱乐、亲情关爱等方面的需求,为老年群体提供新型信息化的养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