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省民革网站
党员风采首页 > 职责任务 > 党员风采

李连文同志事迹材料

时间:2014-09-11   来源:

他,是一名普通农业科技人员,却天天从事着像医生、教师和经纪人那样工作,开病虫防治处方,培训农民,服务农业产业化,始终战斗在农业科技推广第一线,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在北林区农户的家中,在试验示范的田间地头里,在培训班的课堂上,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就是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李连文,今年40岁,高级农艺师,民革党员,1995年毕业于北安农校,2008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参加工作后一直工作在农技推广工作第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广泛调查研究,一心扑在服务三农上。为了科技推广,为了农民增收致富,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他不辞辛苦地日夜奔波着、操劳着,甘当农民种田的贴心人,争做产业发展的科技尖兵,让这个有320多万亩耕地的农业大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高产示范典型。

  二十年的农技推广工作中,他始终战斗在农技推广的一线,从来没有掉过队。为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他跑遍全区水田生产村屯,对水稻育苗生产状况做了全面细致的调查,他以超前的眼光和过人的勇气,在秦家、双河、五营等水田乡率先示范推广水稻大中棚旱育苗综合配套高效栽培技术。作为课题主持人,他巡回于村屯,亲手示范、操作、指导,走到哪里讲到哪里,提出了《水稻高台大棚集中育苗技术》、《水稻高台大中棚建设及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相关技术建议,为水稻丰收增收奠定了基础。从此,拉开了区水稻大棚育苗生产的序幕。仅2006年,全区新增大棚1万栋,推广面积达70.2万亩,水田高台大中棚育苗达到80%,有力地推动了我区水稻栽培技术的改革和发展。2008年,对全区蔬菜产业发展规模和市场经济前景进行分析,结合本地蔬菜生产实践情况,从土壤的处理、品种的选择、肥料的应用、农药的使用、生产过程的管理等环节,针对北林区制定标准生产规范。通过试验示范,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目前,北林区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迅速增加,设备完备配套的蔬菜生产基地也越来越多,在永安镇厢黄三蔬菜专业村,在29栋千米大棚的基础上增至现在的40栋,在红旗乡、太平川镇蔬菜大棚都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目前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业收入,最大潜力在科技,根本办法在科技。为了实现粮丰民富,为了大地的丰收,他二十年如一日,带领他的团队,学科技、用科技武装自己;为了走完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为了缩短与农民的距离,他率先垂范,走上讲台,做客演播室,讲解先进技术,走进农家,发放技术明白卡,接受群众咨询;来到田野,来到地头,把脉耕地,诊断苗情。为了使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他率先在田间开办田间学校,建立高标准农业示范田;在示范田中,引进各种先进技术,由技术人员亲自操作,规范管理,真正实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国家粮食安全屏障,国家集中大量资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核心产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灾减灾能力。但在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改善以后,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基础设施的增产效果,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粮食持续稳定增产,是摆在农技推广工作者面前的又一个重大课题。2005年至今,他带着团队,在秦家镇建设万亩高产水稻示范方,在太平川镇建立了大葱生产基地,在绥胜镇建立了1500亩玉米高产栽培示范方。在示范方建设过程中,他带领他的团队,运用现代农业管理理念,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导,把选用优良品种、科学深耕、秸秆还田、科学防治病虫害的先进技术组装配套,采用“统一良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耕作模式、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测墒灌溉、统一机械化收获”等“六统一”形式,规范种植,科学管理。在标准粮田建设、粮食高产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等工程建设方面,他提出多项可行性技术建议,为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参考资料,直接为农民创造效益近3亿元。在北林区绥西玉米、绥东和绥北大豆、河荚芯子水稻主产区开展的标志性工程建设,他作为技术骨干,认真筛选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全程跟踪开展技术服务工作,收到了较显著的展示效果,现已辐射面积达90万亩。全区近三年水稻生产累计增产6620.99万公斤,节约资金5664.59万元,总增收达到15596.07万元。值得特别提出的是2009年红旗乡红四村的玉米示范园区单产967.8斤,创全省新高。呕心沥血终不悔,科技带来“十连增”。在他的带领下,为北林引进、推广“水稻毯式育苗”、 “玉米110厘米大垄双行”、“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推广面积2000万亩次以上。完成了北林区域耕地资料信息系统测土配方数据库建设和地力评价等工作,为北林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区粮食增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一定贡献。

农作物的安全生产,病虫草害的防治是一项重点。他作为绥化市植物保护学会梯队带头人,每年在病虫害多发季节,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实在踏查,缜密细致的工作让农民群众免受灾害损失。根据实践工作经验,他总结出关于二化螟、稻瘟病、玉米螟等病虫害防治工作技术指导建议,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08998125移动短信平台、农技110等迅捷的方式提供给农民已达20余万条次,在第一时间帮助农民解决安全生产问题。近两年,在他的建议下,全区引进植保新技术12项,农药新品种30余个,解决了稻瘟病、大豆菌核病、大豆根腐病、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黑胫病大发生的问题。在推广新技术推广中的同时并重推广了新药械,经他荐书给区委区政府,引进推广了3WF-2.6背负式机动弥雾机和W400机引式喷雾机,大大提高了病虫害防治效果。去年又推广了自走式多功能农田作业机,主要用于玉米等高秆作物后期病虫害的防治,如玉米蚜虫等。新药械的应用,使200万亩农田受益,降低了农田因病虫害带来的损失,央视1、7套和黑龙江省电视台先后给予了专题报道。

 

2012年夏季,由于雨水调和,适合玉米粘虫生长,从内蒙古、山西大量迁入了玉米粘虫成虫,到8月10日前后,卵孵化成幼虫后,进入了危害阶段。灾情就是命令,他和同事们立即深入田间普查虫情。当时正值8月份的三伏天,气温三十多度,玉米田内闷热程度可想而知,他全然不顾,带头钻进了玉米地。玉米地里不透风,闷热难耐,人进去没有5分钟,汗水浸透衣服,而且田内高密度的幼虫到处都是,虫子、虫浆挂得满身,甚至钻进了裤腿、衣袖中。即便在喷药后,他也顶着药物对身体侵害的危险多次钻进玉米地,掌握幼虫僵死速度,检查防治效果和药效发挥机理以及迁移危害等情况。为了摸清全区的虫灾发生情况,他与同事们都是起早而出,日落未归,坚持在防虫生产一线。经过连续一周的昼夜奋战,全区180多万亩玉米、110多万亩水稻没有一块因虫灾造成绝产,挽回的损失不可估量。无论是雨灾、雹灾、还是秋季的布拉万台风,他和同事们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导农民抗灾自救。

 付出的汗水,取得的成绩,领导看在眼中,农民记在心中。在丰富的实践工作中,由他主持的50余项技术创新工作获得了国家、省、市、区的奖励。如《蔬菜安全优质集成创新栽培技术推广》获国家农业部科技成果奖,《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中的低碳经济研究》、《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获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奖,《水稻智能催芽毯式盘育苗机械插秧高产栽培技术》、《水稻节水增效配套技术》、《玉米规模化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水稻高产创建综合配套技术》、《水稻生产技术规程推广》、《水稻钵体育苗综合高产技术》、《水稻大棚旱育秧综合高效栽培技术》、《百万亩玉米丰产关键性栽培技术推广》、《玉米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水稻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大豆丰产综合技术》、《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瓜菜双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大棚钵体育苗高产栽培技术》、《大豆中低产田改造综合增产增效栽培技术应用》、《北林区向日葵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水稻高产栽培模式推广》获黑龙江省农业丰收计划奖,《水稻智能催芽壮秧综合增产技术》获绥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在《世界农业》、《农民科技培训》、《中国农村小康科技》、《新农民》《基层农技推广》、《科技与企业》、《农业工程技术》、《中国农资》、《中国农技推广》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编写了1999年-2014年《绥化市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行动指南》,参编了《种植业实用技术问答》一书。2007年当选政协绥化市二届委员;2012年当选政协绥化市三届委员;2009年当选黑龙江省青联委员;2009年当选绥化市中华职教社社员;2010年当选绥化市青联常委、委员;2013年当选民革黑龙江省参政委员会委员;2007年获得绥化市第一届青年科技奖;2007年被评为绥化市第一届优秀人才;2010、2011年度被政协绥化市委员会评委优秀提案人;2010年被民革黑龙江省委评委参政议政先进个人;2012年度被政协绥化市委员会评为优秀政协委员。

成绩已成过去,面对未来,他对近年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畜牧业发展对耕地面源污染、农业机械化后的农业管理粗放等问题仍念念不忘,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能对这些问题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