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黑龙江省民革网站
党员风采首页 > 职责任务 > 党员风采

郑亚楠同志事迹材料

时间:2014-09-11   来源:

“推开4米多高漆面斑驳的厚重木门,踏上被岁月磨出幽暗光泽的拼花地砖,一瞬间仿佛时光逆转——百年前的哈尔滨在这里定格。” 穹顶、浮雕、壁画,古典而优雅的欧式建筑,一砖一瓦间皆是无法言说的异国风情。郑亚楠老师记不清曾在这些古老的建筑前驻足过多少次,有时是与友人同游,有时是提案需要。她比大部分人都清楚,这些静默在街道两侧的城市名片正在时光的侵蚀下逐渐苍老;她也比大部分人都努力,十多年来尽己所能地为这座城市建言献策。黑龙江省民革常委、哈尔滨市政协常委、黑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多重身份的叠加让郑老师对生活的感知更加敏锐,也让她对这片深爱的东北大地多了一份厚重的关注与思考。

 

            当老师:一辈子“弦歌不辍,刮垢磨光

 

      “谁也不会拥有一切,生活就是你放弃的那些,加上你得到的那些。”2013年教师节前夕,郑亚楠老师在微博里如此感慨。采访的时候她说,自己从“教师”这份职业中得到的,远远比想象的多。

       微博上的感慨源于一次偶遇。毕业多年的郑老师遇到当年负责分配学生工作的老书记,老书记说:要不是挑选你留校的话,就分你到省报了。——1985年,郑亚楠老师还是黑大中文系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正赶上学院为即将开设的新闻学专业选拔师资。只是凑热闹跟着同学一起报名的她被选中时,还觉得挺意外。

       就像从未预料到的“留校”一样,1986年9月,郑亚楠第一次登上三尺讲台,完成了从“郑同学”到“郑老师”的转变。2005年,出任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将学院建设成了目前黑龙江省唯一具有一级学科硕士点、四个本科专业,同时也是东北三省知名的新闻传播学院。

       “力求从历史角度剖析当代西方传媒主题,不仅仅是讲述回顾历史,而是从历史的脉络出发,探究当代传媒的规律。”百度百科对郑亚楠老师的教学特色描述得言简意赅,一语中的。“郑老师讲课进程不快,但内容却丰富透彻、全面详实。她擅长举例子,对于课本知识总能列举出恰当的事例加以论述;并能结合新闻实践中的经验将某一知识拓展开来,以此促进我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吸收。”2012级新闻学专业学生杜佳凯对郑亚楠的课堂感受颇深。

       “刚开始工作时,教育对我来说就是一份职业,是生存的饭碗,后来才变为乐趣。”"人就一辈子,对于工作,自我的要求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如今,担任院长一职多年的她,行政和教学科研双肩挑,很忙。但花费大量精力来教授本科生课程是她忙碌中的重要内容。“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进入大学,到他二十一、二岁离开大学,要让他具备什么样的综合素质、生存技能,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本科生更应该注重思维的培养,要让他们享受到一所综合性大学中最好的学术资源。"

       正是这样的理念和行动,使得她深受一届届学生们的热爱。2014年4月,著名时事评论员梁宏达为黑龙江大学新闻学院设立了"新闻评论奖学金",他对学校说:"郑老师从当年带我实习起就是让我们信任的老师!"

       当初的“糊里糊涂”,如今的“歪打正着”,这简单的8个字之间,却累积了28年的日夜辛劳。2013年,她获得了黑龙江省教学名师称号。在表彰时她感言;“老师的活是良心活,一辈子‘弦歌不辍,刮垢磨光’。”

 

                做委员:“位卑未敢忘忧国”

 

       2013年1月7日,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环球剧场。哈尔滨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即将在这里召开,剧场的入场口挤满了不停张望、等待代表们入场的媒体记者。

       一身简单的正装,大红色的委员证被端正地别在胸前,郑亚楠刚踏上大礼堂的台阶,媒体的“长枪短炮”便立刻将她包围。从南岗区政协委员到如今的市政协常委,这已经是她第七次参加市政协会议了。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常委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省民革常委、省民革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委员,这些是她除了教师与学者之外的其他身份。

       “2001年的时候我开始做政协委员,因为政协才对民革有所了解,2004年我加入民革。”民革,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由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分子创建,是具有政治联盟特点、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民革是汇聚贤能的地方,它让我大开眼界,学习多多。至于说我的努力付出,那太微不足道了。”谈起履职感受,郑亚楠谦逊地摆摆手,“提交的那些提案尽管人微言轻,但位卑未敢忘忧国。"

       梳理郑亚楠老师十多年的提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哈尔滨历史遗迹保护的问题,一部分是关于养老的问题。在这两个方面,她有大量的调查,走访经历,说起来如属家珍。

       她与著名的文物保护专家曾一智、建筑专家刘松茯等老师多次踏查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为正在被毁掉的历史遗存呼吁,这从她的提案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如:<关于保护南岗区同兴街9号、11号英式花园洋房的建议>;<关于确立道里区日式旧居、留存日军侵华遗迹的建议>;<建议出台不可移动文物违法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等。其间,她还为巿史志办的<哈尔滨史志>杂志,<生活报>城市专栏写过相关文章;为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圣.尼古拉教堂>、哈尔滨电视台纪录片<百年南岗>做过学术顾问。"作为政协委员、民革委员,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里看到被保护下来的历史遗迹时深感骄傲。不是为我个人,而是为一种理想,一种力量。"她说。

       2013年,成为省政协委员的她又将调研的内容放到了全省的养老问题上。经过对民政部门、社区、养老院的走访,提交了<建立适应黑龙江省养老护理员培训机制>、<完善黑龙江省农村养老机制的建议>、<关注社区老人自助创新机制的建议>等民生提案。

       郑老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她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而在此基础上,用精湛的知识服务社会、参与公共事务,这同样也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写微博:描绘生活,传播暖意

 

       在同龄人眼里,郑亚楠老师是很“潮”的。或许新闻学者的身份让她更为熟知网络和新科技的重要性,也更能体会自媒体时代的微言大义。她深知,无论是“教育/媒体”还是“政治/媒体”,都可以让百姓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声,用微博等网络手段与民情互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2013年,郑老师在出差时了解到海林农民王华军、孙艳梅夫妇是龙凤四胞胎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们咬牙没让孩子们辍学,坚持学习考大学。2014年6月,当四个孩子走出考场后,郑老师就立即与<中国青年报>联系,力荐他们报道这个农民家庭十八年来的坚持,记录那些不断地帮助农村四胞胎上学的好人们。7月23日,<中国青年报>名专栏冰点特稿刊登了记者的釆访<家有四胞胎>。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这篇报道不仅点击率高,而且影响也大。为四胞胎能够不为经济所困,顺利上大学奠定了基础。孩子们开学前夕,中央电视台在牡丹江举办了大手牵小手公益活动为四胞胎捐款10万元;特步公司提供大学四年的服装赞助。郑老师所在的黑大民革支部也为四胞胎分别制定了大学新生的学习规划,根据四个人不同的专业特点为他们买了工具书和英语辞典。(四胞胎取名"妇产医院"的谐音,当年是牡丹江市妇产医院全力以赴保全了母亲和四个孩子。老大王富,湖南铁道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老二王毅,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老三王婵,山东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老四王苑,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金融专业。)

      “如果非要选一座城市来形容亚楠老师的话,我会选北京。”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学生刘一家说。那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青砖红瓦的四合院旁是摩天大楼,老爷爷坐着摇椅晒太阳,他旁边有踩着十二公分高跟鞋的女孩走过。"亚楠老师和北京一样,既传统,又现代。"她深爱油画、瓷器和大自然,喜欢秋天的东北大地;微博中她写道“稻田万顷,一望无际是无与伦比的天然美景,青草与泥土的味道更是沁人心脾"。

 

       涉猎教育、新闻、建言献策等领域,并将三者有效地结合;笑言自己搬过六次家,从9㎡到80㎡始终很知足;教师节收到学生的祝福心里乐陶陶,在繁杂的工作中挤出时间一条一条地回复短信和微博??????

        随遇而安却未忘忧国,闻以载道且弦歌不辍。如果寻找一句妥帖的话语来形容郑亚楠老师,那便是“师者之风范,长者之恳切,智者之入世”。